杨浦改革开放三十年——财政篇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使区领导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我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税收与财政收入总量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现根据统计工作历年积累的数据和区地方志摘编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本文采用的行业分类按照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GB/T4754—2002新标准执行,因此数据处理后的分析结果与原区财政局提供的资料和统计局已经公布的数据(主要是行业分类情况)会存在一定差异,望谨慎使用。
财政同国家的产生和存在相联系,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挥职能,必须消耗一定的社会产品。但是,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因而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这种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从这一概念的内容可以看出,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这是财政的本质。
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同样,区一级财政收入除了上缴给国家,确保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外,还对本级政府维持自身的管理职能和区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解放前,我区境内未设置财政、税务机构,税捐由国民政府上海直接税局、上海货物税局、上海市财政局所属机构征收。
解放后,财政、税务机构和管理体制有过多次的改革和变化。最初,我区境内各税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财政、税务机关派员征管。行政经费收支,向市财政局报帐,由区人民政府(前称接管委员会)秘书室财务兼办。到1956年,形成了区财政预算分级管理,区政府财政科(1958年11月起改为财政局)主要管理主管局、科一级的单位,而主管局、科则负责所属的基层事业单位预算平衡、决算编报和经费缴拨。1957年后,经济成份变化,财税部门从监督管理转为促进服务。“文化大革命”时,因主管局、科撤销财务部门,改分级管理为区局财政科直接管理。直至1977年后,才又重新恢复预算分级管理。
1979年后,为了贯彻改革开放方针,区财政局增设征管机构,实行多环节、多次征的复税制,实行“鼓励来区兴办第三产业、破墙开店、集市设摊”等政策,征管人员393人,纳税户增至9746户,财政收入逐年增加。
1981年,开始改革“统收统支”财政体制,区级行政经费先实行财税收总额提留,后改为核定基数、包干上缴,自谋平衡等办法。
1981~1984年,在统收统支的基础上,从实行区管经济的财政收入中提成l%作为区的机动财力。1985年起,区管经济财政收入的超收部分,再以23%分成。1987年改为“核定基数、收支挂钩、总额分成”的办法,区的财力稍有增加。1988年,开始实行“核定收支基数、前三年递增包干上缴、后两年增收分成”的办法,即以1987年为基础核定收支数,收入超过支出的基数部分,前三年按上年递增1%包干上缴,后两年按超过1990年实绩的收入部分按50%上缴市财政(后来实行,仍按上年上缴数递增l%上缴),在包干上缴数后,区级财政要自谋平衡,若有缺额,市财政不再弥补。1988年,实行区财政包干后,对区属企业单位实行“目标承包经营责任制”,对街道办事处实行“财政收支承包责任制”,从地方财政结余中拨出专款,建立区的工业、商业、农业发展基金,融通财政间隙(即:收付之间的时间差)资金等措施,发展经济开辟财源,地方财政收入连年增长。
三十年,财政体制经历了统收统支、总额提留,核定基数、包干上缴,以及1994年起,按照分税制原则改革对街道试行“划分收支、收入全返、支出自负、加强管理”的财政体制,街道的财政收入实行列收列支,扩大街道财权等改革。进一步扩大了税源,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至2008年我区财政收入突破了百亿元,达到了101.48亿元,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区财政收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三十年财政收入持续、平稳增长,总量呈现前缓后快态势。2008年我区财政收入总量过了百亿元,达到了101.48亿元,比2007年增长17.72%,是改革开放初年1978年的104倍;区级财政收入达到了4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0%,是改革开放早年1987年区级财力的52.4倍。三十年累计财政收入564.21亿元,年均增长16.8%。

上图显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区财政收入总量(绝对数)呈平稳上升势态,并且是前平,后陡,尤其是2002年以后,总量明显放大,增幅趋于平稳。
从增幅(相对数)看,大致上出现五个波段周期,第一波段高点为1980年,增幅为9.1%,2年后1982年为低点-11.0%,也是整个三十年的最低点;第二个波段是1985年的高点为53.6%,是这三十年的最高点,然后又在10%左右增幅调整了3年;第三波段是1989年至1992年,该波段与前一波段很相似;第四波段与第五波段的增幅高低间的差异逐步缩小,尤其是第五波段增幅平稳、持续在17%以上。从总体看,后三个周期增长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前两个周期,显示了我区财政收入增幅趋向持续、平稳、较快地增长。
二、三十年发展经历了六个“五年”计划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历了6个五年计划期,从上表看到,各期的财政收入年平均增幅存在一定的差异,最高的是“十五”期间,年平均增幅为28.8%;最低的是“九五”期间为10.1%。但各计划期的累计财政收入总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并且呈现每一个计划期的总量都是上一期总量的2倍以上,且有增大的趋势。如“八五”期间总量为30.96亿元,是

“七五”期间的2.12倍;“九五”期间总量为69.24亿元,是“八五”期间总量的2.24倍,“十五”期间总量为182.79亿元,又是“九五”期间的2.64倍,而“十一五”前三年总量已经达到258.41亿元,即使后2年以保守的增幅计算,整个“十一五”期间仍预计可达485亿元,是“十五”期间总量的2.65倍。通过上图可以直观地看到(图中“十一五”期标注的为前三年实际数),各计划期财政收入总量呈线性成倍上升势态。现将各计划期不同的发展方式和特点简述如下:
“六五”期间(1981~1985年)“利改税”有效地促进税收的增长。
1981年区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1983年和1984年10月实行第一、二步利改税,恢复税种,税收收入成为区财政收入的主体。利改税后的1985年,税收收入占区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5.39%,比利改税前的1982年税收所占比重60.19%上升了25.2个百分点,到1990年税收收入达3.71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93.5%,比1982年0.53亿元增长5.62倍。“利改税”政策有效地促进税收的增长。这一时期财政收入累计达到62440万元,超过“文化大革命”10年收入的总和。
“七五”期间(1986~1990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破墙开店、增设集市,实行财政“包干上缴”体制,推动财政持续增长。
利改税后,新税种开征、区域征税范围扩大,破墙开店、增设集市,区财政收入逐年增长。1986年,财政收入首次破两亿元达到2.10亿元。1988年,实行区财政包干后,对区属企业单位实行“目标承包经营责任制”,对街道办事处实行“财政收支承包责任制”,从地方财政结余中拨出专款,建立区的工业、商业、农业发展基金,融通财政间隙(即:收付之间的时间差)资金等措施来发展经济开辟财源,地方财政收入连年增长,以1987年收入7636.90万元为基数,1988年收入1.09亿元,1989年收入1.58亿元,1990年收入1.84亿元,分别增长37.4%、99.6%、132.98%。3年共计收入4.52亿元,占39年间地方财政收入11.53亿元的39.21%。
1985~1988年,我区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名列中心城区各区前茅;1989年起,年财政收入仅次于黄浦区,成为除闵行、宝山两区外的第二收入大区,这一时期财政收入累计达到14.59亿元,是“六五”期间的2.34倍。实行财政“包干上缴”体制后,区的地方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开始积累了机动财力,到1990年底,地方财政已累计结余6636.4万元。
“八五”期间(1991~1995年)房地产开发业启动,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街道经济迅速崛起,又一次推动税收增长。
1991年,我区仅有2家房产企业支持着全部的房产开发任务。1992年新增房地产开发企业10家,以后每年增长十余家,到1995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数已达到52家。1991年至1995年的5年中,住宅开工面积达到1333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进入了第一轮发展期。随着房地产开发业的兴起,税收总量及区级地方财力也得以增长。这期间,对街道办事处实行“财政收支承包责任制”,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街道经济也得到较快地发展。这一时期财政收入累计达到30.96亿元,为“七五”期间总量的2.12倍。
“九五”期间(1996~2000年)房地产开发规模迅速膨胀,明显拉动税收增长。
在城市建设大规模发展的背景下,我区房地产业也迎来蓬勃发展的好时机。1996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房产税和营业税的增长再次拉动我区财政收入的增长,成为我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1996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已经达到113家,其中当年新增61家,比1995年前的10年——1986年我区先后成立了杨浦区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区房产局下属)和杨浦区房屋建设开发公司(凯城集团下属)最早的两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至1995年——累计数52家还多出9家,到2000年全区房地产开发企业更是已经达到197家。这个时期我区住宅开工面积累计达到1600万平方米,平均每年为320万平方米,比“八五”期间年均开工面积265平方米,超出55万平方米。房地产发展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整个“九五”期间我区房地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此拉动税收再次明显增长。这一时期财政收入累计达到69.24亿元,是“七五”期间的2.24倍,也对改善我区城市面貌、改善百姓居住条件发挥了一定作用。
“十五”期间(2001~2005年)房地产开发达到顶峰,知识服务业的兴起确保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2002年我区税收增幅达到38.3%,创1994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二产业占30.8%,第三产业占69.1%,而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的50.3%,占税收总额的34.8%,超出了第二产业的税收总量。与此同时,当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达到259家,发生纳税行为的227家, 其中税收在1000万元以上的单位有18家,税收总量达到37356万元,占全行业的57.0%,房地产开发达到顶峰。
这一时期,对街道、镇实施“分类指导、差别政策”的政策也已初显成效。这一政策促使街道、镇因地制宜有序发展经济,并向街道、镇进一步下沉财力,进一步推动街道、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并有效地促进社会就业的发展,规定新增财力全部用于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2004年街道、镇吸引企业2057户,累计引进企业13628户,当年实现区级财政收入95477万元,同比增长40.0%,占区级财政收入的33.0%;街道、镇公益性支出达到18191万元,占下拨到街道、镇支出的54%,这一时期呈现出了经济增长推动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明显特征。
然而,区委区政府领导意识到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必须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利用我区自身特点,依托高校、科研机构走“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科技创新之路。这一时期,既维持了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并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又大力推动发展知识服务业,使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于完善。
“十一五”前三年期间(2006~2008年)初步形成“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科技创新发展思路,推动财政收入再度快速增长。
近三年,我区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完善,一改过去税收收入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工业支撑的局面。2002年税收收入总额中21.4%是来自于工业,9.4%是建筑业,当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达到30.8%,而第三产业中的50.3%又是来自于房地产企业。2008这一情况有很大的改变,在税收总额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经降至18.3%,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了81.7%,6年共上升了12.5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也降至36.1%,商务服务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包括建筑设计业)税收比重分别达到了9.1%和4.2%(此比重是根据税收收入前百强企业整理计算),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显示出显著的成效。
随着知识服务业的兴起和科技园区的拓宽,设计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底,我区建筑设计服务业单位已达258家,从业人员4619人,注册资金2.27亿元,固定资产92353.7万元,全年营业收入为8.34亿元,上缴税金4515万元,测算增加值为3.88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有7户,营业收入达到2.23亿元,占全区的26.8%,超过四分之一,到了2008年这7户企业的营业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税收总额接近2000万元,其中区级地方税收达到930万元,比2007年又增加了128万元,这些单位对知识服务业发展将会形成强大的推动力。
由于建筑设计等知识服务业的突起,带动着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链,在我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知识服务业实行的是营业税,全部归入区级地方税,因此,对区级财政收入的增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三十年发展的成果

2008年我区财政收入首次超过百亿元,达到了101.48亿元。:“百亿元”是怎样一个概念呢?它是改革开放初年1978年当年财政收入的104倍,超过改革开放前期(1978年至1998年)21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区累计财政收入564.21亿元,在财力增强的同时,也促使我区城市建设加速推进。近年来,我区积极关注优化投资环境并提升城区硬软环境的国际化程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整合扶持政策资源,搭建招商信息平台,健全创业、融资、人才、招商、重点产业扶持等体系,先后推出科技企业推介、企业服务绿色通道等措施,为企业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过去被上海市民谑称为“下只角”的杨浦区江湾——五角场,今天已成为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三区联动”模式推进下,杨浦在建设知识创新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智创天地为中心的万达商业广场、百联又一城购物中心、东方商厦以及近期开工的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信息化综合大楼,将一起构筑出了一个知识创新与休闲娱乐相融的城市副中心轮廓。近日,经过评审认定,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杨浦区建立“国家火炬计划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这是我区经国家科技部认定的第一家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这个产业基地将对城区功能建设、产业能级提升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在创建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城区的工作上有了明显的推进。
从横向比较来看,我们还有待更大更多的建设空间,与纵向比,我们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是令人鼓舞的。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知识杨浦的明天将更值得期待。